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首先要了解水产养殖中好的水质标准,掌握与水质好坏相关的主要参数及其作用,以及针对相应参数的调控技术,对保证养殖安全和产品安全尤为重要。
一、好的水质标准
“肥、活、嫩、爽”四个字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归纳出的判断水质好坏的经验,养鱼水质总的要求是能够创造条件使养鱼用水始终保持“肥、活、嫩、爽”。
“肥”的概念大多还是以浮游生物总量为根据或以可消化的浮游植物的数量为标准,“肥”就是池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各种营养盐,生产上还是以水的透明度来表示水的肥度,透明度25cm~30cm,繁殖的浮游生物多,特别是易消化的种类多。
“活”就是池塘中的一切物质,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迅速地转化着,形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性物质循环。反映在水色上池水随光照的不同而处于变化中,是指水色和透明度经常变化,活是由于水中生物的变化所致,一般所说的活水多指水中的隐藻、膝口藻、裸甲藻较多,蓝藻较少。
“嫩”指水肥而不老,所谓水“老”主要有蓝绿色、铁锈色、灰褐色和乳白色等几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嫩”表示水中的藻类正处于增长期,细胞未老化。
“爽”是指水质清爽不混浊,指水中除了浮游生物外没有其他悬浮物或悬浮物较少,透明度大于20cm~25cm,水中溶氧较高。
二、与水质相关的参数和作用以及对应的调控技术
1、溶氧量
好的水质首先要达到符合养殖要求的溶氧量。一般情况下,在养殖季节,每天必须不少于16小时的水体溶氧量在5mg/L以上其余时间不得低于3mg/L。
水中的溶氧状况是影响养殖鱼类生长速度、饵料系数高低的重要因素。当溶解氧下降到4毫克/升,对鱼虾生长即有影响。通常家鱼溶解氧下降到1mg/L开始缺氧浮头,而特种水产品通常在2mg/L开始浮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容易引起池水缺氧以及池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氨氮、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大量增加。这些有毒物质达到一定数量后,会使养殖的养殖对象产生慢性中毒,从而使其免疫力低下、摄食量减少,体质下降,有时甚至出现病害。同时水质长期处于低氧的状态下,还会抑制了鱼对饲料的消化。
溶氧管理被认为是养殖水质管理的中心环节,具体的措施有以下8种:
①适当扩大池塘面积。达到10亩左右,增大受风面,增加溶氧;
②池水不宜过深。小于3.0m,一般以1.5~2.5m为宜,防止下层缺氧;
③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持池底淤泥厚度15~20cm,捞净水中杂物、残草、浮沫、剩饵及死鱼、净化水体;
④晴天中午可以适度开启增氧机。造成池水对流,加速底泥中耗氧物质分解,减少其耗氧;
⑤杀灭过多浮游生物。浮游生物用正康元蛛虫煞星杀灭,蓝藻、浮游植物用正康元蓝藻灭杀灭;
⑥施用化学增氧剂。比如:正康元高效增氧片;
⑦吸附沉降有机物。杀灭细菌及浮游生物、净化水体,增加溶氧;
⑧科学合理使用增氧机。掌握“四开三不开”原则。
2、pH值
一般淡水养殖水体最适pH值为7.5~8.5,即:中性或微碱性为好。pH的改变,会直接影响水体中胶体物质的带电状态,影响水中氨与氨离子的平衡,从而导致这些胶体对水中的特定离子产生吸附和释放作用,影响池塘使用肥料的效果和鱼虾对腐殖质的利用。
过酸的水质会抑制水中的硝化过程,造成有机物分解缓慢,光合作用弱,养殖对象的代谢缓慢、摄食和消化能力减弱,不爱活动、生长速度受到影响。
pH值的调节方法比较简单。
当pH<7时,可根据情况施用适量的熟石灰或粉碎的石灰石;
当pH>8.5时,可施用适量的石膏、无毒弱酸(如醋酸)等,培养适当丰富的藻类也有一定的作用。
一般池塘在放养前先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改善淤泥通气状况,使其呈弱碱性;养殖生产期间,每10天~15天每亩施生石灰15公斤~20公斤,可保持池塘水质呈弱碱性,并带动有机质沉淀。
清晨如pH值下降到7以下,则应采用生石灰水来提高pH值,使用数量和方法同前。
盐碱地池塘,清晨如发现pH>9以上,必须及时加注淡水。通常要求pH值不能超过9.5。
3、总氨和亚硝态氮
水质较好的池塘总氨不超过2毫克/升,亚硝态氮不超过0.2毫克/升;特种水产品养殖池总氨控制在1毫克/升以下,亚硝态氮控制在0.1毫克/升以下。
总氨和亚硝态氮是有机物分解而成,水质越肥,水中有机物越多,总氨和亚硝态氮也越高。而总氨和亚硝态氮对水生动物是有毒的,轻则影响生长,重则危及生存。
当总氨超过0.5毫克/升,亚硝态氮超过0.1毫克/升,表示水中受大量有机物污染。精养池塘在夏秋季节往往超过此值,通常总氨为0.5毫克/升~4毫克/升,亚硝态氮为0.1毫克/升~0.4毫克/升。
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
①水生植物脱氮:淡水水体种植水草。
②加注新水。
③合理使用增氧机。
④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促进有机物分解,具有改善水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⑤轮捕:捕出达到商品规格的鱼虾,降低水体容纳量。
⑥“以鱼养水”,减少投饵和草食性鱼类,增放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
⑦冬季整塘、清塘,清除过多淤泥。
⑧铺设塑料隔膜,阻隔底泥中有害物质的释放。
4、盐碱地池塘的盐度
各种鱼类都有一定的耐盐限度,如鲢鱼的耐盐限度,鱼种期盐度为5~6,成鱼期盐度为8~10;草鱼鱼种期盐度为6~8,成鱼盐度为10~12。
含盐量过高,对许多淡水鱼生长不利,甚至危及鱼类生存。但盐度过高,影响鱼类与饵料生物生长。故盐碱地池塘盐度应在5以下,最好在3以下。
如果盐度过高,可采用如下措施:
①经常引淡排咸:池塘进排水严格分开,引入淡水,排出咸水。
②施有机肥:施有机肥料使盐碱地塘底铺一层塘泥,使池水与盐碱土壤基本隔绝。
③改造盐碱水质与改造成土质同步进行:在改造盐碱水质的同时,池埂上种植田菁等排碱绿肥。
④高水位压盐:应保持池内水位高于外河水位,防止地下水渗入池内。
5、水温
绝大数水生生物(水生哺乳类除外)均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和水温相等或相近,幼鱼体温和水温几乎相等,成鱼体温和水温通常相差0.5~1℃以内,鲤鱼为1.7℃。
我国池塘主要养殖鱼类鲢鱼、鳙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鳊鱼、鲂鱼等,属于温水性鲤科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范围在0.5~38℃,超出此范围就不能忍受,并进而引起死亡,这些鱼类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是20~32℃,在此范围内,随温度升高代谢增强,摄食量增加,生长加快,水温15℃以下,则食欲显著下降,生长缓慢。
水温对淡水生物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水温可直接影响鱼类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类的摄食和生长;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初始产卵时间;水温对水体溶氧量会产生较大影响,间接影响到鱼类。
在水温的调控方面,一般要注意:
①储水池边不宜种植高大树木,池中不应生长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免遮光,影响水温的升高。
②风力较大的地方采取防风措施来保持水温。
③引用低水温的溪水、井水饲养温水性鱼类,可以通过延长流程和储水时间来升温。
④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温泉水或工厂温排水来提高水温,也可以采取加热的方式。
下一篇:对虾放苗初期的四个“隐形杀手”